病叶上的病斑呈不整形,长径在3cm以上,开始时呈绿褐色,后呈赤褐色,中央部色浅,叶上有明显轮纹。病斑背面可出现长达几毫米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常在叶尖端部发生,一个芽梢上以第二、三叶发病最多,第一叶很少发病。被害叶大量脱落。早春融雪后气温上升,病斑迅速扩大,病势也逐渐蔓延。除叶片外,此菌茶树花腐和嫩枝枯死。该菌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翌春,在霉层上生出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在粉虱、蚧类或蚜虫分泌物上后,吸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且可通过这些害虫的活动进行传播,以上害虫常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生产上管理粗放的茶园或荫蔽潮湿,雨后湿气滞留及害虫严重的茶园易发病。一般而言,高产田小麦吸收的养分,尤其是氮,约有2/3来自于土壤。因此,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小麦持续高产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