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褐斑型叶斑病一般在开花前开始发生,病菌发育适温为25-28℃,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大,且较黑斑病菌耐低温,发病比黑斑病早。当平均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即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因此,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若阴雨天多,降水量大,花生叶斑病发生就重。连作地发病重,涝洼地发病重。
花生叶斑病的最适温度为25-30℃,湿度在80%以上,因此在秋季多雨的季节发病最重,干旱少雨病害轻。通常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新叶发病轻老叶发病重;花生在收获前一个月,即7月下旬-8月下旬发病最重。病害的发生也与花生连作和花生长势有关。连作时间越长病害越重;通常土质好、肥力高、长势强的地块病害轻,而坡地、肥力低、长势弱的地块病害重。
叶斑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可借助风雨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染。发病适温为20-30℃,适宜温度为25℃,发生程度与降雨有较大关系,一般阴雨天多、降雨量大,叶斑病发生重。土壤肥力差,连茬种植的田块容易发病重。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组织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到花生叶片上,遇适宜温度和水滴,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进入组织内部,产生分枝型吸器汲取营养。病菌生长温限10-37℃,最适为25-28℃。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少雨干旱年份发病轻。土壤瘠薄、连作田易发病。老龄化器官发病重;底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