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株和病残体上存活越冬,翌年病菌以孢子囊及其释出的游动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气孔或皮孔入侵。传播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近距离传播,病原细菌凭借风、雨、昆虫及枝叶交接处从柑橘树的伤口、气孔和皮孔等处侵入;二是远距离传播,杆状细菌借助苗木、树枝及柑橘果实实施传播。夏、秋梢发病重,春梢较轻。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入侵。主要为害柑橘苗的嫩叶、顶芽和新抽的嫩梢,有时也可侵染已老熟的叶片和枝梢。被害枝梢和叶片呈沸水烫状枯死,其上病斑不定形,淡褐色至褐色,潮湿时患部表面现衡疏白霉(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柑橘疫霉病病菌一般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中越冬,在环境适宜时借雨水飞溅传播,通过伤口、皮孔、气孔侵入发生病害。此外,疾病还依靠流通运转、木虱叮咬、苗木感染等途径传播。育苗市场缺乏监管,无法对幼苗进行检测,运输过程中也无防范措施,导致传播速度和范围加快。小户种植较多,难以有效约束。若冬季气温较高,种植管理散乱,植株长势弱,则发病率增加。越是上了年纪的柑橘,感染情况越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