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适宜发病温度为15-30℃,随着湿度增加,病情流行快、发病重,特别是雨后转晴、田间湿度较大时,或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易导致病害大流行。高温干旱条件病菌会受到抑制,发病较轻。此外,肥水不足、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的地块也容易发病。
病原菌主要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也可通过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
北方地区发病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保护地栽培时,由于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等因素,发病较重。日光温室温度低、种植密度大,特别是地面覆盖地膜始终不揭去的情况下,由于空气干燥,本病可能发生并成为主要病害。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光;科学施肥,避免氮肥过量;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来源;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排水条件;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有效杀菌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