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抗病性是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未发现对大斑病免疫的玉米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菌源的前提下,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温度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区域,雨量、雨日和夜间露量是影响病情消长的主导因素。一般7~8月份,特别是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光照不足,可造成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高湿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也影响病害发生。连作地玉米发病重,轮作地玉米发病轻。间作套种玉米比单作玉米发病轻。油菜茬夏玉米发病轻于小麦茬夏玉米。免耕田病残体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较严重。播种越迟,发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湿度大,比稀植玉米田发病重。适施追肥的田块发病轻,氮、磷、钾配合施肥的田块比单施氮、磷的田块发病轻。防治玉米大斑病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玉米收后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麦垄点种,适期早播以避开病害;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摘除玉米茎基部的1~3片病叶,可以减轻和推迟病害危害;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翻耕,秸秆要集中处理,用作堆沤肥料的要经过高温发酵;实行1年以上的轮作等。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高温、高湿以及时晴时雨天气是大小斑病最适合的发病条件,旱地玉米连作时发病重,品种单一化发病重,抽穗前后最易感病,夏玉米田发病重且秋玉米种植距离较近也易感病;植株生长健壮且叶色深不易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