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的危害有哪些?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该如何防治?

2025-04-20 19:39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发病快,危害大,若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该病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前期表现为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等症状,后期病状逐渐扩大,危害茎部。防治方法包括播种前用粉锈宁拌种、合理种植密度、适量灌水,发病初期用苯甲·丙环唑叶面喷施1—2次。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和高产品种的推广,其危害日趋严重。病菌寄主范围广,除小麦外,还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多种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内病残体中越冬、越夏,菌核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6年,在流动的活水中能存活6个月左右。小麦播种后,若发芽时受到病菌侵染,芽鞘变褐,最终腐烂枯死。暖冬年早播麦受害,出苗后几天内便可造成黄苗、死苗。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形成典型的花杆症状,导致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结实减少。

小麦纹枯病的主要危害包括:1. 茎杆腐烂倒伏,影响养分运输;2. 叶片失绿干枯,降低光合作用,减少干物质积累。防治措施包括:1. 选用抗病品种;2. 合理密植;3. 开厢播种,开沟排水,加强田间管理;4. 合理施用底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徒长;5. 田块发病初期立即施药控制,减少损失。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