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山西1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30天左右,在3~8厘米土中活动或取食作物根部及杂草。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成虫期3个多月,初羽化的成虫喜在地边、沟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约经15天转移到豆类、玉米、高梁、谷子、杏树、苹果树上为害,7~8月进入为害盛期,大田收获后,转移到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或花穗中。成虫飞翔力弱,一般只能飞2~5米,早晚气温低于8℃或风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气温高于15℃成虫活跃,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把卵产在田间或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或杏、苹果等叶片上:卵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耐干旱,幼虫生活在杂草丛下表土中,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干旱年份发生重。加强栽培管理重视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底肥需增施磷、钾肥,生长期间防止过量施用氮肥。该虫以成虫群集危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成虫取食叶肉,残留不规则白色网状斑和孔洞,严重影响光和作用,8月份咬食玉米雌穗花丝,影响授粉。也可取食灌浆期的籽粒,引起穗腐。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该虫的成虫刚迁入农田时呈现点片危害,达到危害高峰即向外扩散,迁入相邻的农田危害。该虫对光、温度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时,该虫在农田活动旺盛,飞翔能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至晚间光线弱、温度低时飞翔和活动能力差,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