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灰霉病的主要发病期在12月至翌年6月,2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是发病盛期。年度内以早春发病为重,年度间早春多连续阴雨3天以上、低温光照不足的年度发病重。田块间与发生茄子灰霉病作物接茬、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温室或棚内空气不流通、湿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茄子灰霉病发病规律一般是低温高湿。持续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是造成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主导因素。越冬栽培过程中,光照不足、气温较低(16-20℃)、湿度大条件下,灰霉病更容易发生并流行,需及时进行防治。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在12月至翌年4-5月间,湿度大、温度适宜时有利茄子灰霉病的发生;特别是春季阴雨连绵、气温低、关棚时间长、通风换气不良,极易引发病害;若种植过密,会加重茄子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发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浇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多在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入果实引发病害。也能由果蒂部侵入。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或摘下的病枝病叶未及时带出温室或大棚,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病害。茄子灰霉病菌喜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气温较低(16~20℃),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非常适合灰霉病的发生。所以,春季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气温偏低,温室大棚放风不及时,湿度大,灰霉病便容易流行。植株长势衰弱时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