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是大豆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卵在枝条的芽侧或缝隙里越冬,5月中、下旬迁入大豆田危害幼苗,大豆开花盛期是其危害高峰期。蚜虫每年发生20~30代,春夏进行孤雌生殖,秋末冬初进行两性生殖。翌年春季孵化,先在寄主上以胎生的方式繁殖1~2代,产生有翅蚜迁飞到马铃薯等植物上为害,之后在田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10多代。
蚜虫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6~22°C,气候和土壤干旱时容易大发生。当气温在25°C以上,相对空气湿度达到75%以上时能有效抑制蚜虫发生。大暴雨可直接冲刷掉植株上的蚜虫,迅速降低虫口密度。大豆蚜虫以有翅蚜飞迁和无翅蚜爬迁在田间扩散蔓延,具有趋嫩习性与早期点片发生的特点。
虫害的发生与当年6~7月的气候条件关系很大,气温20~24°C、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时最适于繁殖,发病重;若连续5天平均气温高于25°C,相对湿度超过80%,可使成批死亡。大豆蚜虫的天敌包括多种瓢虫、草蛉、寄生蜂、食蚜蝇和寄生菌,数量多时对蚜虫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