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植株上的病害,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幼苗期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大斑。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重病株的主根和须根腐烂,造成“秃根”。有的病株在3~4叶复叶期以后,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变黄,植株矮化,结荚少,严重时植株死亡。侧根从根尖开始变褐,以后变黑腐烂,主根下半部出现褐色条纹,逐渐扩大,表皮及皮层变黑腐烂,严重时主根下半部全部烂掉,甚至枯萎死亡。在成株期,病株根部生产褐斑,形不规则,大小不一,病重时根系开裂木质纤维组织露出,病患部地上部较健株瘦少,结荚少。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圆形或椭圆形。成虫危害时,顺垅走会造成“断条”状,要注意区分。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为:连作地、土质黏重偏酸、土壤中病菌多;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害虫;营养土或有机肥带菌,或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最易感病温度为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