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丝壳属,属于专性寄生病。病菌可常年寄生于寄主植物上,成为初侵染源。该病菌的发病适温在20—25℃,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25%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病害也可发生及流行。
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温度在15-30℃容易发病,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流行快、发病重,特别是雨后转晴、田间湿度较大时,或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会导致病害大流行。高温干旱病菌会受到抑制,发病轻。此外,肥水不足、植株生长细弱、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的地块易发病。
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并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为害。气温在16~24℃,天气干旱时常发生。通风不良、闷热时,病菌发展快;排水不良地块以及缺肥生长不良,发病均较严重。在温室和大棚中,容易形成湿度较大、空气不流通的条件,也适于白粉病的发生。管理粗放,施肥、灌水不当,尤其是偏施氮肥,容易造成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株间湿度大,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白粉病严重时植株叶面会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导致黄瓜整个叶片枯死,侵染植株叶柄和嫩茎。黄瓜植株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病斑,叶片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严重影响黄瓜的光合作用,使得黄瓜的生长受到阻碍,造成黄瓜早衰的现象。
病菌随病残体在地上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在来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五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发病适温约为二十五度左右,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
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抗逆力较低,寿命很短,温室大棚内白粉病菌比较容易获得生存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在温室大棚的黄瓜白粉病发生较重。而当农户施肥不足管理粗放、土壤缺水不及时灌水、植株生长发育较差、抗病性降低等都会导致发病最为严重,而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植株徒长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等也有利于白粉病菌的发生。
白粉病在10-25℃均可发生,但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一般湿度大有利于流行。所以,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快。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高温条件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时,易感染白粉病。棚室和田间在淹水或雨后干旱,白粉病发病重,尤其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或持续闷热,白粉病极易流行。黄瓜栽培过密、光照不足、管理粗放、植株徒长、早衰等都会促使白粉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