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发病原因有哪些?

2025-04-09 18:16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可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30%以上。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2.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该菌喜高温和高湿。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有利于发病。

4.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5.玉米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在玉米4-5片叶时,若种植的品种不抗病,属感病品种,且此时温度高,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时间短,适宜于病害发生。

中国南方发病较重,北方夏玉米栽培区若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降雨多,湿度高,发病增多。实行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田间地面散布较多病残体,侵染菌源增多,发病趋重。植株密度髙的田块,地力贫瘠、施肥不足、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块,发病都较重。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