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疫病的病原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侵染寄主后发病,韭菜发病后,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随风雨和灌溉水传播,着落在韭菜叶片上,在温度适宜并有水滴存在时侵入韭菜,引起再侵染。在生长季节中重复发生多次再侵染,病株不断增多。菌丝生长最低温度10℃,最适温度为28~31℃,最高温度37℃。病菌由孢子囊和卵孢子萌发进行初次侵染,病部在潮湿条件下产生孢子囊,借助风雨传播,反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5~32℃,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韭菜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5~9月。韭菜疫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或水流传播,萌发后以芽管的方式直接侵入寄主表皮。防治包括农业防治(选择耐病品种、种植中或晚熟品种、茬口轮作、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