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的分生孢子在4-7℃时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有利于发病,在东北地区,发病初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6月下旬达到发病盛期,如不遇干旱高温天气发病多在7月上、中旬。从植株发病情况看,枝蔓过密、徒长、氮肥施得过多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此病的发生。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内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平均温度回升到15-20℃,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动,借助降雨和结露开始萌发,侵染植株,田间病害始发。6月下旬开始进入发病盛期,7月中旬为分生孢子扩散的高峰期、病叶率、病茎率急剧上升,果实大量发病。10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五味子叶片衰老脱落,病残体散落在田间,病残体上所携带的病菌进入越冬休眠期。在自然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病害得以发展。感染白粉病的种苗、果实通过车、船等运输工具的转运使白粉病远距离扩散,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