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亦称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或玉米枯叶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初期在叶片下部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随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长梭型病斑,中央淡褐色,外缘暗褐色。在湿润条件下,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导致全叶枯死。该病在玉米生长期中期(7-8月),高温(23-30℃)、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及多雨环境下易发,密度大、通风不良、低洼积水及连作地块发病较重。防治可选用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4-46毫升/亩或28%丙环·嘧菌酯悬浮剂35~50毫升/亩等药剂,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玉米褐斑病则表现为全株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黄色小斑点,直径约1毫米,叶片快速干枯。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及病残体组织中,高感病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施肥不当,如使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均会使病菌传入田内,增加病原菌数量。此外,玉米5~8片叶期出现脱肥现象,导致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引发褐斑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