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萌发温限4~32℃,以15~19℃为最适,低温阴雨易诱发本病。华南、云南5~6月及9月发生,北京、内蒙古7~10月发生,一般为害较轻,看来苦瓜对霜霉病抗性较强,但在北方或反季节栽培时,要考虑进行防治。苦瓜霜霉病的发病与棚室内空气湿度、温度有密切关系。春季当气温回升到15℃、棚室内空气湿度达85%以上时,便开始发病。多雨潮湿或忽晴忽雨,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最利于病害蔓延。平均气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病害很少发生。气候温暖、雨水多,或昼夜温差大、早晨雾大露重条件下发生流行严重。在寒冷地区,病菌可在温室或大棚活体植株上存活,从温室或大棚向露地植株传播侵染,至于能否以卵孢子在土中存活越冬尚不明确。在温暖地区,田间周年都有瓜类寄主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风雨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
主要为害叶片。初叶面现浅黄色小斑,后扩大,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为斑块。湿度大时,在叶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有时叶面也可见白色菌丝,天气干燥时则很少见到霉层,该病田间症状与苦瓜白粉病酷似。苦瓜白粉病也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初多在叶面或嫩茎上现白色霉点,后扩展成霉斑,严重时叶片出现褪绿黄色斑,有的连成大片或布满整个叶片正面或背面。进入秋季在自色霉斑上长出很多黑色的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壳,别于霜霉病。必要时镜检病原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