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俗称白穂病,全国各类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东北春麦区以苗腐、叶枯和穂腐为主,西北麦区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部,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据调查,在大田病穂率达到5%时,产量损失可达3%以上;病穂率达15%时,产量损失10%以上。
小麦叶、茎、根、穗、粒均可受害,但以根茎部受害为主。在茎秆基部、叶鞘形成黑褐色条斑或梭形斑,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引起不同程度的茎腐或根腐,进而造成死苗、死茎或死穗。叶片病斑初为梭形小褐斑,后扩大成椭圆形或较长的不规则形,病斑可相互连成大块枯死斑,严重时造成整个叶片枯死。穗部受害时,初在颖壳上形成不规则病斑,穗轴和小穗枝梗变成黑褐色,进而造成死穗或籽粒秕瘦。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或全胚呈黑褐色。根腐病也可以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部位,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间白色,形成花斑粒。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