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虫农业防治包括处理秸秆,在玉米螟羽化前彻底处理遗留的玉米高粱越冬寄生的茎杆,消灭越冬虫源;选育抗虫品种。生物防治措施包括在玉米螟产卵的始盛、高峰、盛末三期放赤眼蜂杀卵;于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颗粒剂施入心叶喇叭口杀幼虫;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灯光诱杀利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开灯时间为7月上旬~8月上旬。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防治,放蜂时间在当地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后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1周后第二次放蜂。化学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将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颗粒剂,撒在喇叭筒里。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越冬幼虫羽化以前,处理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3代发生区,尽量扩大夏玉米播种面积,压缩玉米、高粱、谷子等寄主作物的春播面积,减少第1代玉米螟的食料来源和繁殖场所,以控制第2、3代发生量和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利用雌蛾喜在高大茂密、生长旺盛的寄主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春玉米正常播种前1个月左右选择邻近越冬场所的地块种植小面积的诱集带、诱集田,或对少数早播春玉米田块加强肥水管理,促其早发,诱集成虫产卵。种植抗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治螟措施。与一些作物的田间管理措施结合实施,尤其是间苗、定苗以及棉花整枝、打杈、去顶心等措施可以直接除虫除卵,与玉米螟的防治关系更为密切。如第1代玉米螟在棉花苗期为害,可结合间苗、定苗去掉有虫株;第2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先在棉花嫩头、叶柄为害,然后才蛀茎,可结合整枝、打顶去掉有虫叶柄、嫩尖和枝杈,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均可明显减轻玉米螟对棉花的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