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粘虫的发病规律?

2025-03-22 12:44

玉米粘虫俗称五色虫、夜盗虫,又名行军虫,是一种迁飞性、暴食性害虫,食量大、食性杂,被列为全国性重大农业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以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大发生时将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地势低洼、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较重。

玉米粘虫以幼虫危害叶片,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危害,后爬至叶面分散为害。幼虫具有畏光性,白天潜伏在玉米心叶或土壤裂缝中,一般在早晚活动,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白天也能为害。1~2龄幼虫仅啃食叶肉成天窗或形成小孔,3龄以后沿叶缘蚕食成缺刻,5~6龄进入暴食期,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分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

成虫体长17~20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小麦中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产卵,单雌产卵1000—2000粒。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飞翔能力很强,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幼虫多在早晚活动,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粘虫属中温好湿性昆虫,适宜温度19~23℃,适宜相对湿度为50~80%。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龄增长,五至六龄为暴食阶段,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幼虫常常群集迁移危害。一、二龄幼虫仅啃食叶肉成天窗,三龄以后沿叶缘蚕食成缺刻,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幼虫体色随龄期、密度、食物而变化,低龄幼虫取食嫩叶,体色呈绿色至灰绿色,虫口密度大时,4龄以上幼虫呈黑或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头黄褐色,有一“八”字纵形,体背有5条纵纹。

粘虫喜温暖高湿环境,在产卵期和幼虫低龄期阶段,持续高温、降雨偏多对其发生、繁殖极其有利。气候干燥,尤其是持续高温干旱时不利于粘虫的发生,但降水量过多,特别是暴雨或暴风雨会显著降低种群数量。因此,温湿度对粘虫的发生影响很大,雨水多的年份粘虫往往大发生。幼虫适宜温度10-25℃,适宜相对湿度为75%左右。长势弱、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多的玉米地发生较重。如果玉米田零星发生二代粘虫,对玉米产量不构成威胁,不用打药防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