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锈病的侵染循环是什么

2025-03-22 12:20

在中国北方寒冷地区,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而在南方温暖地区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担孢子,借空气流动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并在侵染过程中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在豇豆叶片上萌发并进行新的侵染,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研究发现,锈孢子和夏孢子在不同介质上萌发形成的侵染器官存在分化。在中国南方,夏孢子成为豇豆锈病的最初侵染源,冬孢子虽然存在,但在病害周期循环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豆角锈病的侵染循环,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锈子腔阶段。豆角褐斑病的病原以子囊座随病残组织在地表越冬,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高温多雨、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时,豆角褐斑病发病严重。豆角锈病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严重。如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易流行。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锈子腔阶段,产生的锈孢子侵染菜豆并形成疤状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感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大,深秋产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季,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辗转传播蔓延。北方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尤其是叶面结露及叶面上的水滴是锈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