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的侵染循环?

2025-03-19 18:51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由病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通过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借助风、雨、水、种子、农机具等传播发病。来年初侵染主要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并扩展至茎、叶和果实,病菌当年不重复侵染。

病害表现为半边叶或半边植株发病,茎部维管束变褐,以后全株枯死或矮化。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至脱落。

防治方法包括:①进行轮作。②种子消毒。③发病前选用55%敌克松600倍液;40%根腐宁600倍液;50%根病大扫除800倍液或30%枯萎灵500倍液灌根,6-10天/次,连续3-4次。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并撒上石灰。对健康株施药防治。④利用嫁接苗种植,可以较好防止此病发生。

加强栽培管理,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也可用嫁接育苗的方法防病,即用野生水茄、红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防治效果明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