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由真菌引起,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首要发作在开花后,在气温18-20℃,相对湿度60%以上时容易发病,夜间温度在10℃以下时不易发病。北京地区一般1月上旬至3月下旬为病害高发期,连阴雨、灌水过多、地膜积水、施氮肥多、密度过大以及棚内通风不良时均可诱发该病。
防治措施如下:
1.应用抗病杂交品种。推广果型大、抗病、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2.加强田间管理。提倡深沟高畦、地膜栽培、合理密植。保护田栽培适时通风换气,晴天适当增加开棚通风换气时间,阴天也应适当短时间开棚换气,降低空气湿度,并经常注意疏通棚四周沟系,防止雨后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棚内浇水施肥要小水少肥勤浇,控制湿度,防止大水大肥引发病害。
3.清理田园。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
4.移栽前亩用绿亨9号1公斤加脉素特2公斤,或亩用蚓力神生物菌液3公斤,或福根10公斤进行土壤消毒,防病效果好。
5.草莓花序显露到开花前,喷丁子香芹酚或绿亨8号预防,7-10天1次,发病初期用腐霉利烟熏剂熏棚。
6.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有效通风排湿。在不良天气来临前提前预防。在发病时期加大放风将湿度降低到50%以下,后闭棚将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可起到明显抑制作用。及时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在开花结果期,可叶面喷施钙镁硼肥,提升抗病抗逆能力。
发病初可选用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防治可用硫磺器熏蒸硫磺,或用速克灵,百菌清,灰霉净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