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大斑病是高粱产区常见叶部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长梭形,中央浅褐色至褐色,边缘紫红色,早期可见不规则的轮纹,后期或雨季叶两面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子实体。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雨季湿度大扩展迅速,常融合成大斑致叶片干枯。防治方法包括在无病田或发病少的田块穗选留种,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株残体,烧毁或深埋。
在高粱上为害的蚜虫主要是高粱蚜,其次还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玉米蚜、禾谷缢管蚜、榆四条蚜。高粱蚜寄生在寄主作物叶背吸食营养,初期多在下部分叶片为害,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散,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下部叶面和茎上,油光发亮,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造成叶色变红、“秃脖”、“瞎尖”穗小粒少,影响高粱的产量和品质。高粱蚜发生世代短、繁殖快,以卵在荻草上越冬,当6月高粱出苗后,迁入高粱田繁殖为害,苗期呈点片发生。在此期间若持续两旬平均气温在22℃以上,降雨均在25毫米以下,高粱蚜即可能大发生,反之若在此期间降雨量较多,气温偏低,就不利于蚜虫发生。
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精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发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药剂防治可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