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处理。轮作、深翻及加强田间管理,最好与稻麦等禾本科作物进行隔年轮作;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将子囊盘埋入土中12厘米以下,使其不能出土;合理密植;施足腐熟基肥,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大白菜菌核病的传播途径: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株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叶片或未脱落的花瓣,穿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病菌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扩散和破坏邻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组织,并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重复侵染。生菜菌核病的病原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在潮湿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菌核萌发后,借气流传播蔓延。初侵染系由子囊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衰老的或局部坏死的组织上侵入。当病原获得更强的侵染能力后,直接侵害健康茎叶。病健叶经接触菌丝即传病。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在春、秋两季多雨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子囊孢子在衰老的叶片上,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后病部长出菌丝和菌核,在田间主要以菌丝通过病健株或病健组织的接触进行再侵染。又叫孤丁病,白菜生育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发病,心叶产生明脉褪绿,继而叶片出现深浅不一的花叶、皱缩、叶脆,心叶扭曲畸形,有时叶脉上出现褐色坏死斑,或不整齐的波形坏死环纹,根系不发达,难以结球。成株期病株矮缩,叶片上往往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环形坏死斑及黑色星状小点,叶球不耐贮藏,严重病株不能结球。染病种株抽薹晚,抽出的薹短,扭曲畸形,叶片小而硬、明脉、花叶,严重病株抽薹前即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