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猝倒病的病原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病株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即萌发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病菌靠灌水或雨水冲溅传播。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利于发病。苗床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易诱导猝倒病发生。土壤中含有机质多,施用未腐熟的粪肥等有利于发病。在黄瓜生长成熟期,田间应严格控水,避免水淹瓜果,否则瓜果腐烂,易发生绵腐病。
黄瓜猝倒病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地温10℃适宜发病,低温对寄主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特别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腐霉菌是一类土壤中常见的真菌,尤其在菜园土中普遍存在,寄生力较弱。猝倒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残体或土壤中腐生的菌丝或休眠的卵孢子。病菌通过灌溉、农具耕作传播。幼苗出土前后,卵孢子或菌丝体长出的孢子囊萌发,侵染幼苗茎基,菌丝体能分泌果胶酶,使细胞壁和细胞崩解,组织软化。受侵幼苗发病后又长出新的孢子囊,传播后,只要条件适宜便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多雨潮湿阴冷的早春,幼苗出土慢、生长缓慢,抗性弱,极易诱发猝倒病。但多雨潮湿的夏季,尤其台风暴雨后,若瓜田受浸亦易诱发猝倒病。猝倒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侵入寄主,病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腐殖质中以菌丝体长期存活。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的流动传播。幼苗发病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向四周重复侵染,使病害不断蔓延。在低温、高湿,土壤中含有机质多,施用未腐熟的粪肥等均有利于发病。苗床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不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易诱导猝倒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