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其孢子借风雨、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气温18-23℃、遇连阴雨或潮湿天气持续时间长、田间积水或多湿环境下易发病。多肥、多雨、过于密植、枝叶茂密的田块发病重。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带菌的草莓苗等繁殖体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环境适宜时,病菌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蔓延,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经潜育后表现病斑,7天左右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
主要和花期遇到低温或高温、湿度大、喷洒农药等原因,造成授粉受精不良,虽然形成种子,但种子成熟度不高或形成死种子,种子不分泌使花托膨大的激素,造成果实不膨大。草莓疫病又叫草莓革腐病,是由低等真菌卵菌纲霜霉目致病菌引起发病,病灶主发位置为茎基部,偶发果实、果柄及叶柄,病斑呈水浸斑革腐状,湿度大时生白色霉层。病菌的发育适温是28~30℃,最低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