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4℃-28℃,高湿条件下(雨、雾、霾)易于发生;日照不足时,土壤温度低时利于发病;感病品种发病重。管理不当,如长期深灌或过干、污水冷水(井水)灌溉,氮肥施用过多、偏施氮肥造成稻苗贪青徒长,抗病力降低,并使株间通风透光性差,易导致病菌的侵入、扩展和蔓延,以上情况均易诱发稻瘟病。
稻瘟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菌源多;2、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感病品种面积大;3、水肥管理不当,氮肥使用过多过迟以及长期灌深水,会加重稻瘟病发生;4、气温24-28℃,相对湿度92%以上或阴雨连绵、雾多露重、稻叶上有水珠时,最适宜稻瘟病的发生。
气候条件对稻瘟病的影响显著,最适宜于病菌孢子形成和侵入的气温是24~28℃,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二者缺一,则不发病或发病缓慢。晚稻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时,水稻生长嫩弱,抗病性减弱,往往造成穗颈瘟流行。
施肥不当也是诱发稻瘟病的重要因素,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此外,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到始穗时最易发病。
水稻稻瘟病菌借助气流传播,发病蔓延快,发病流行与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品种变异等有密切关系。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