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1、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易发病。2、未及时烤田,或烤田不好,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3、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4、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
气候: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大水串灌、气候温暖、日照不足、时晴时雨、多雾、重露易发病。土壤温度低,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大面积种植高优品种,抗病性差极易导致大面积发病。偏施、迟施氮肥,均易诱发稻瘟病。
发病条件:①温度菌丝体的发育温度为8-37℃,最适宜为26-28℃。分生孢子在10-35℃间都可形成,最适宜为25-28℃。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15℃则不萌发。病菌的致死温度,在湿热条件下为52℃,5-7分钟;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贮存在4-6℃温度下,经过50-60天仍有20%存活。②湿度稻叶上的病斑,只有相对湿度高于93%时,才能产生分生孢子,大气湿度饱和时最适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萌发时必须具备水滴条件,在相对湿度达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萌发良好。湿度即使饱和但无水滴,萌发率则下降至1%以下,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能萌发。③光照日光对孢子形成影响较大,菌丝生长则随光照减少而增加,直射光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光照亦能抑制芽管的生长,稻株置于黑暗条件下,常发展为急性型病斑;而在阳光直射条件下,则发展为慢性型病斑。
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品种的抗性,菌源多,水肥管理不当,气温在24~28度,相对湿度92%以上,最宜稻瘟病的发生。最适宜于病菌孢子形成和侵入的气温是24~28℃,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二者缺一,则不发病或发病缓慢。晚稻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时,水稻生长嫩弱,抗病性减弱,往往造成穗颈瘟流行;施肥不当: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品种的抗病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到始穗时最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