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间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或种植抗病性差植株,也易造成豇豆锈病的发生。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锈病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锈子腔阶段,产生的锈孢子侵染菜豆并形成疤状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感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大,深秋产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季,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辗转传播蔓延。北方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尤其是叶面结露及叶面上的水滴是锈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10~30℃均可萌发,其中以16~22℃最适。日均温24.5℃,相对湿度84%,潜育期9—12天。菜豆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20℃左右,高湿昼夜温差大级结露持续时间长此病易流行,苗期不发病,秋播菜豆及连作地发病重。南方一些地区春植常较秋植发病重。豇豆生长期间锈病病菌以夏孢子重复侵染为害,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主要通过气流传播,雨水也能传病,形成重复侵染后加快了病害的发展。日均温度23℃,相对湿度90%时,其潜育期最短,为8~9天;日均温度在24℃,且连绵阴雨,病害易于流行。豇豆生长中后期较苗期更易感病。前期施用氮肥过多,造成田间郁闭,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密度过大等发病重。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