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黑星病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尤其在闷热天气更为明显。春末夏初,气温高、大风雨多,极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及侵染,导致该病大流行。若春末夏初持续阴雨或干旱,则不利于该病的发生。柑橘黑星病潜育期长,一般在壮果期和果实将着色时显现症状,到果实成熟期发病最多。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5℃,最低温15℃,最高温38℃。果园管理粗放、施肥不足、土壤有机质缺乏、树势衰弱或树冠郁闭闷热的果园发病较重;反之较轻。四五年生的树发病较少,七年生以上的大树,特别是老树,发病较重。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明显,椪柑、蕉柑、大红柑、早橘、本地早、乳橘、南丰蜜橘、茶枝柑、柠檬、沙田柚等发病较重;甜橙类发病较轻。
防治措施包括:(1)农业防治:配方施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修剪时去除过密枝叶,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并清除地上落叶、落果,同时喷洒波美1~2度石硫合剂。(2)物理防治:贮藏期认真检查,发现病果及时剔除,控制窖温在1~2℃。(3)化学防治:落花后喷0.5∶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5天喷1次,连续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