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果发病初期,果面颜色较深,发暗,有油渍状熟印,随着果实的发育,病斑逐步变成栓皮干燥,呈黄褐色。成熟果实,病部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栓皮斑疤,并有爆裂的细屑,发病的病斑有圆圈形和块斑形,圆圈形病斑是环绕果顶四周;块斑形病斑发生在果实的一侧,不规则,人称“额头疤”。感病的果皮变脆,皮易断。被称为“脆皮果”。枇杷栓皮病的病斑有两种形状:一种为圆圈形,在果顶环绕萼筒四周,宽度0.8~2.3厘米,状似剃成的头发圈,人称“和尚头”;另一种为块斑形,发生在果实的一侧,块斑直径0.5~3.0厘米不等,块斑不规则,人称“额头疤”。感病的果皮变脆,撕皮易断。这种果实加工罐头,工耗大,成品不美观,人称“脆皮果”。枇杷果实栓皮病是幼果的局部果面遭受霜雪冻害后形成的生理性病害。当果面凝聚的霜雪(主要是凝霜)融化时,由于局部温度急剧降低,导致果皮细胞冻伤,之后,冻伤部位愈合成栓皮化。枇杷的幼果大多是果顶向上,果顶形成圆圈形的病斑。若有部分幼果侧生,则其凝霜在果侧,形成块斑形的病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