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金针虫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2025-02-20 18:09

金针虫多分布于水地或湿度大的低洼粘土区域,约3年完成1代。成虫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7月份为成虫产卵盛期,卵多产于地表内,经8~21天发育成幼虫。幼虫喜潮湿及微偏酸性的土壤,危害盛期的最适土温约为7~13℃,当土温升至17℃时逐渐停止危害。

以沟金针虫分布最广,北至辽宁、内蒙古,南到长江流域麦区均有分布和危害,主要危害小麦、花生、蔬菜、杂粮等。初孵幼虫为白色,随生长变色,体长2~3厘米,细长有光泽。沟金针虫需2~3年完成一代,越冬成虫于2~3月份当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达5.9~6.7℃时开始上升活动,3月中下旬土温达到6.8~12℃时,栖于麦根下危害;4月份土温达10.8~16.6℃时为危害高峰,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无趋光性;5月后因温度升高,幼虫向土壤深处迁移;10月上旬前后,气温降至17℃左右时,又回到10厘米左右的土壤深处栖息取食,危害秋播麦田;10月下旬后,随着气温降低,金针虫钻进土壤深层越冬。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深层,危害较轻。

细胸金针虫2~3年完成1代,成虫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经8~21天发育成幼虫。5月下旬10厘米土温达7.8~12.9℃时危害最盛,7月上中旬土温达17℃时逐渐停止危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