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为害马铃薯的维管束组织,造成死苗、死株,甚至引起烂窖。受害植株生长迟缓,节间缩短,瘦弱,分枝减少,叶片变小;受害较晚的植,症状不明显,仅顶部叶片变小,不表现萎蔫。病株萎蔫症状一般在生长后期才显著,自下而上发展,首先下部叶片萎蔫下垂而枯死。部叶片沿中脉向内卷曲,失水萎蔫.叶色灰绿,植株早枯,叶片不脱落;如切断茎秆,用手挤压。可见有乳白色粘性的细菌自维管束溢出。病薯块经过贮藏后,薯皮变为褐色,病株薯尾(脐)部皱缩凹陷,剖视内部,维管束环变黄褐色,环腐部分也有黄色菌脓溢出。薯块皮层与髓部易分离,外部表皮常出现龟裂,常致软腐病菌二次侵染,使薯块迅速腐烂。马铃薯感染了环腐病以后,顶部的叶片开始有发病表现,出现萎蔫,白天温度高的时候叶片下垂,早晚恢复正常。后期严重的时候完全枯死。重病的马铃薯植株叶片短小,不能生长发育。个别品种在发病期叶片有斑枯,然后向上蔓延,最后枯死。拔起发病的植株,发病轻的薯块外表正常,严重的薯块自脐部开始凹陷,有脓状物流出。切开薯块,可以看到在薯块外围表皮下有一圈一圈的发黄坏死组织,严重的有黄色脓状粘稠菌液。横切或纵切茎秆,可以看到坏死的维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