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侵染所引起的土传病害,多发生在高温时期。病菌在土壤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中越冬,通过根系伤口或空隙侵入,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分泌毒素,导致植株迅速萎蔫。适宜发病温度为22—32℃,15~18℃开始发病,25~30℃时病株枯死最多。
重茬、连作、土壤干燥、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肥料等因素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加重病害。靠近母株的苗子发病早且严重。
发现病株应立即移除并烧毁,移除后的穴窝用生石灰消毒。病害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病菌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草莓移栽时,厚垣孢子发芽,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繁殖、增殖,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