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受害部位不同,表现多样,主要影响块茎。幼芽被侵染后会出现黑褐色病斑或斑纹,导致组织生长点坏死,阻碍幼苗生长发育,可能从基部节上再长芽条,造成缺苗或出苗晚,幼苗长势弱。苗期主要侵染地下茎,出现指印状或环剥的黑褐色溃疡面,使植株生长受阻,矮小、顶部丛生,严重时顶部叶片向上卷曲并褪绿;溃疡面环削伤及导管系统,导致地上部枯萎或形成气生薯,近地表茎表面产生蛛丝状白霉,严重时阻滞养分运输,使茎变粗、植株矮化或产生气生薯。
幼芽、茎基部及块茎为主要受害部位。幼芽染病可能在出土前腐烂成芽腐,导致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cm。病斑或茎基部常见灰色菌丝层,茎基部及块茎可能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物;轻则症状不明显,重则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出现紫红色色素。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黑褐色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