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叶片一般于5月间发病,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季,雨季又发生后期侵染。在降雨频繁、多雾、和温暖阴湿的天气下,病害严重;干旱少雨时则发病轻。树势弱,排水、通风不良的桃园发病重。虫害严重时,如红蜘蛛为害猖獗时,病菌从伤口侵入,发病严重。
发病原因:细菌性穿孔病发生严重程度与气候、树势、管理及品种有关。1、多雨高湿利于病害流行,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如5月、6月多雨水年份,多发。此期温度回升,降雨多,适宜病菌快速传播侵染。夏季暴风雨后叶痕侵染多,下年发病加重。7-9月若遇强风大雨的天气,均有利于病菌侵入和繁殖,造成病害大暴发。2、树势对发病轻重有明显影响,土壤肥力差、土壤的酸化和土壤板结黏性重,通气性差,都不利于根系生长,造成树势差,“抵抗力弱”的发病较重。树冠郁闭,枝叶过旺,透光度差;偏施氮肥或氮肥过量,造成枝梢旺发而徒长均导致发病重。3、虫害发生严重的树木发病重,因为害虫会在桃树上造成病菌入侵入口,也会造成树势衰弱,害虫自身也会携带病菌,帮助传播。借风、雨、昆虫传播,从叶片气孔、枝条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4、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不同,用病树的芽嫁接育苗,将传播病菌。
由一种黄色短秆状的细菌侵染造成,病菌在枝条的腐烂部位越冬,翌年春天病部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部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一般年份春雨期间发生,夏季干旱月份发展较慢,到雨季又开始后期侵染。病菌的潜伏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异。气温30℃时潜伏期为8天,25~26℃时为4~5天,20℃时为9天,16℃时为16天。树势强时潜伏期可长达40天。幼果感病的潜伏期为14~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