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初期,病薯的薯皮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随后,薯块逐渐腐烂,呈现干腐状,初期出现黑褐色斑点,随后扩大至1~7厘米甚至整个薯块。该病害的症状与黑斑病相似,且二者常同时发生,但此病害的病斑下组织比黑斑病更为疏松。病原菌主要为尖镰孢、串珠镰孢和腐皮镰孢等,主要通过土壤和种薯中的越冬病原菌传播。
防治方法包括培育无病种薯、轮作、精细收获、避免薯块受伤等。此外,可使用抗菌剂“401”进行熏蒸处理。
发病初期,病薯的薯皮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随后,薯块逐渐腐烂,呈现干腐状,初期出现黑褐色斑点,随后扩大至1~7厘米甚至整个薯块。该病害的症状与黑斑病相似,且二者常同时发生,但此病害的病斑下组织比黑斑病更为疏松。病原菌主要为尖镰孢、串珠镰孢和腐皮镰孢等,主要通过土壤和种薯中的越冬病原菌传播。
防治方法包括培育无病种薯、轮作、精细收获、避免薯块受伤等。此外,可使用抗菌剂“401”进行熏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