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钻柱危害从几龄开始?

2025-02-11 16:15

4龄以上幼虫在寄主植物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成虫常在晚上羽化,白天多躲藏杂草或作物间,夜间活动,飞行力强,具有趋光性。卵产在玉米、高粱、谷子叶背中脉附近,每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300~600粒。初孵幼虫先群集在卵壳上,约1小时后爬行分散,具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趋光等特性。4龄前多在玉米心叶丛、雄穗苞、花丝及叶腋等处活动,4龄后蛀茎为害。抽雄前咬食嫩叶,通称花叶;玉米打苞时,咬食幼嫩雄穗。4~5龄幼虫向下转移,蛀茎为害,破坏植株组织使营养输送受阻,蛀茎盛期是影响产量的严重时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春玉米1代卵量和被害株率较高。温度直接影响螟虫发生时期的早晚和发育速度,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历期越短。越冬幼虫耐寒力强,冬季严寒对其影响不大,但春寒能延迟越冬幼虫羽化。湿度是玉米螟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越冬幼虫春季咬食潮湿的秸秆或吸食雨水、雾滴,取得足够水分后才能化蛹、羽化和正常产卵,低湿对其化蛹、羽化、产卵和幼虫成活不利。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