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枝干梨轮纹病的发生程度、寄生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气候条件合适,又有充足的越冬菌量就会造成梨轮纹病的大发生。年降雨量大,雨日多、雨水集中在果实感病期,尤其是5-7月出现阴雨连绵的年份该病就比较重。相反,气候干旱,尤其是果实感病期内干旱少雨,发病就比效轻。另外,发病程度还与果园菌量有密切关系。枝干梨轮纹病严重,病斑中潜伏越冬的梨轮纹病菌多;管理不善,树上的枯枝、干橛、枯桩多,其上潜伏的干腐病菌多;用刺槐等寄主植物作果园的防护林也成为果园发病的病菌来源,都能加重该病的发生。
梨轮纹病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等形式附着在病枝上度过冬季,并在雨水的带动下渗透到枝干,如果气温达到了28℃,相对湿度超过60%,孢子便会形成。第1年的分生孢子器形成的很少,但会在第2年和第3年开始大量出现,到了第4年之后,分生孢子器的分生能力开始削弱。梨轮纹病坚韧且枝繁叶茂的特点,但其种子的个头较小,在前期种植时需要和细沙进行混合,而且幼苗成长初期较为脆弱,容易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对于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具有一定的要求。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病菌主要在枝干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恢复活动,继续为害枝干。病菌分生孢子靠风雨分散、传播,从皮孔侵入枝干和果实。病菌侵入枝干后约经半月的潜伏期才出现病斑。果实近成熟期不易被侵染,但幼果易受侵染,侵入后,潜伏于果皮附近组织内,暂不扩展,果实成熟临近采收时,由于病菌菌丝扩展蔓延,才陆续出现轮纹状病斑。降雨之后,病菌孢子数量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