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的夏孢子可以在田间植物残体上越冬存活。春季气温回升后,越冬植株上产生新一代夏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邻近植株和附近田块,形成“发病中心”,呈点片状分布。黄河中下游3月至4月上旬病株率和病叶率缓慢上升,7月中旬以后,气温和湿度适宜,病情迅速增长,由点片发生发展为全田普发,进入主要危害期。夏季高温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内越夏。秋季再度侵染,形成流行。植株密度大、偏施水肥、田间郁蔽或地势低洼、易于积水等条件均有利于锈病流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本病由真菌侵染引起,主要危害大葱、洋葱、韭菜等葱类作物。在南方,病菌以菌丝体或夏孢子在寄主上辗转为害或越冬;在北方,病菌以冬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或再侵染。夏孢子萌发后,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经10天左右潜伏期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