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发展速度还与番茄的栽培条件和植株本身的抗病性关系密切。气温在25℃时潜育期最短,仅3~4天,过高温度反而不利于病害的流行。病菌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较严,75%以上方可发生。植株繁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过大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土壤瘠薄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以及番茄处于生长的中后期,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不易发病,如中蔬4号。
幼苗染病,先由叶染病,病叶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当向叶脉和茎蔓延后,可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或倒伏,高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霉,整个叶腐烂,可蔓延到叶柄和主茎。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呈不规则云纹状,稍凹陷,边缘明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番茄晚疫病危害番茄叶、茎以及果实。受害的叶柄以及主茎,会出现黑褐色腐烂,幼苗萎蔫倒伏。病斑一般从叶尖叶缘开始,刚开始呈暗绿色、水渍状,然后变为褐色。潮湿环境下有白色霉状物。干燥时干枯,病斑由褐色变为暗褐色,水渍状或者云纹状,稍微凹陷,病果坚硬。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马铃薯上发病,在薯块中越冬。在有保护地的地区,可在秋、冬季温室中为害番茄,成为春播露地番茄晚疫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靠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先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遇适宜条件,引起全田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