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主要由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导致母薯腐烂,病菌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后期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块茎。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快速传染。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是初次侵染来源,田间病株可通过昆虫和流水传播,从伤口再侵染健株。
黑胫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雨水多、低洼地发病严重。贮藏期和窖内通气不良,温度高、湿度大,病菌通过伤口、皮孔传染快,易造成烂窖。该病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后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无法出苗。幼苗染病后,株高15~18cm时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青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