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应及时掰掉。玉米丫子也叫分蘖,分蘖是几乎所有禾本科作物都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引起玉米分蘖的原因可能是天气、水肥以及品种。玉米生产上分蘖株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分蘖株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都是从主茎株的根争来的。分蘖株的生长量越大,主茎株的养分消耗就越多。所以农民朋友最好去掉这些玉米丫子以减少养分的浪费。掰玉米丫子也要掌握时间,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掰早了后期还会再长,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强度,掰晚了就失去意义了,一般是第二个丫子长出两叶时去除为宜,掰下之后一定要进行培土,培土之后一般就不会再长了。
温度高、光照强,水、肥供应充足,植株合成养分较多,主茎消耗不完,造成营养过剩,就会促使基部腋芽发育形成分蘖。玉米褐斑病症状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休眠孢子囊壁厚,近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黄褐色,略扁平,有囊盖。一般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水浸状退绿圆形或椭圆形小斑,常密集成行,与健康组织相间分布呈黄绿条带,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