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品种、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密度有密切关系。种植感病的品种是大斑病流行的主导因素;玉米拔节至抽雄期如遇多雨雾天气,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0~25℃,大斑病易流行;连作、晚霜、密植、土壤贫瘠、地势低湿药害等加重大斑病发生。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
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玉米小斑病越冬菌源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利发生危害。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从外地引种时,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强的小种而造成损失。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5/7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垂直扩展)。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在有足够菌源和种植感病玉米品种的前提下,决定小斑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是气候条件中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雨量等。气温在15~20℃时,病害发展很慢,20℃以上时渐快。所以,如果6月份气温比常年高,又有较多雨水,病菌菌量得到积累,病害便会提早流行。常年7~8月份,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适于小斑病的发生蔓延,此时发病轻重主要取决于这个时期的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如果此时雨日、雨量、露日和露量较多,相对湿度高,病害容易流行。总之,如果6、7、8月3个月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发病,则菌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