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传播。夏季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黄瓜霜霉病从温室传到大棚,再传到春季露地黄瓜,随后传到秋季露地黄瓜,最后传回温室。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霜霉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起始温度为16℃左右,流行适温为20~24℃,且要求相对湿度在85%以上。该病蔓延速度快,被称为“跑马干”,一旦出现中心病株,只需3~4次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关键在于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病菌以土壤或病株残余组织中的孢子囊及潜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保护地栽培棚内,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随后通过气流和雨水反溅,传播至保护地或露地黄瓜,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黄瓜霜霉病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病菌在植株、果实病残体和土壤越冬,第二年萌发,随风雨传播,通过植株表面气孔侵染发病。感病黄瓜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叶片表面黄化、干枯,背面出现白色霉状物,幼瓜感染后出现水浸状,逐渐萎缩发黄干瘪。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满足,空气湿度(浇水、雨水)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温升至16℃以上,遇降雨且空气湿度大时,田间可出现发病中心,随后若降雨次数增多、晴雨交替,相对湿度在80%以上,病害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