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梅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2025-01-13 20:47

大豆灰霉病在连续阴雨天气、田间积水、低温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田间湿度,初发时可用施佳乐、速克灵等农药进行田间喷粉或喷雾防治,也可使用甲霜灵锰锌。此外,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清除田间病残体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有效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在叶片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1次,喷药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6—10时或下午3—7时,喷后遇雨需重喷。

大豆灰斑病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引起的常发性病害,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15%,严重时可达30%以上。该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病斑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毫米,有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相互合并导致叶片干枯。

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难防治的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花、果、叶、茎均可发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