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在病残体或架材上越冬,借风雨、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害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棚内最低温度为10摄氏度,相对湿度从下午6时到次日10时均高于90%,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发病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穿透,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随温度而异,棚室为3~6天,露地为9~10天。种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保护地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情况下,发病重。露地和温室栽培的黄瓜均可染病,温室大棚中病害发生较重。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低温、高湿、多雨、长期连阴雨、日照不足易发病。大水漫灌、低温高湿、昼夜温差大、夜间低温、冷凉也易发病。此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严重时也浸染茎蔓。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呈黄褐色坏死。真叶染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多角形,后变成淡黄色多角形斑,湿度高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膜状菌液,干后留下白痕,病部质脆破裂穿孔。最初,真叶上出现极小的茶色小点,逐步扩大为黄褐色,形成直径3mm左右的多角形病斑,周围黄变形成黄色晕环,后病斑逐渐变白,脆而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