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方面,玉米螟幼虫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可通过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减少虫源。生物防治主要采用赤眼蜂,其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既安全又环保。化学防治在生物防治不便时进行,玉米大喇叭口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农药,注意交替、轮换和安全使用。有条件地区可在玉米喇叭口期采用无人撒施颗粒剂,合理搭配助剂提高防控效果。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期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抓住低龄幼虫防控最佳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合理密植,增施钾肥,不偏施氮肥。在幼虫三龄前施药效果好,亩可选用50%巴丹、40%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虱螨脲等农药防治,注意轮换使用。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3年轮作,翻耕,销毁田间秸杆)、物理防治(使用诱蛾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生物防治(放养赤眼蜂消灭卵块)和化学防治(用辛硫磷或呋喃丹颗粒点喇叭口)。玉米螟防治药剂可用16000工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粉100~200克/亩,在害虫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加细沙灌心,或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40毫升/亩,在玉米螟卵孵化局峰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1次,玉米安全间隔期14天,最多防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