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条病病菌喜高温、高湿。一般水稻分蘖盛期至始穗期,是植株抗病能力最弱的阶段,而双季晚稻该生育期恰逢高温天气,如遇到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连续降雨和日照不足等气候条件,就有利细条病的发生和流行。其中台风、暴雨是造成细条病大面积流行的最主要因素。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在夜间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传播。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尤其在台风、暴雨过后,易引起病害传播蔓延。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由种子和田间残留秸秆等越冬传播,高湿天气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重要条件,当温度在28-30度之间,台风或暴风雨后容易大面积发生,一般在6~9月流行,正是水稻孕穗到抽穗期发生,病菌随雨水、风通过伤口进行传播,相关研究表明,施用氮肥过多或者施用氮肥过晚的田块更容易发生,这种病害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别也较大。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