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吐丝缀成茧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下旬幼虫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8月上中旬出现成虫高峰,交尾、产卵于豆荚上,卵经6~7天后孵化,蛀入荚内为害,在荚内为害20~30天左右。9月上中旬开始脱荚,9月中下旬为脱荚盛期,幼虫脱荚后即入土作茧越冬。
大豆食心虫在田间发生期和发生量与气候有关,特别是化蛹期和羽化盛期的降雨量影响最大。化蛹期降雨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出土,且发生期较早,发生量多;如成虫羽化盛期天气特别干旱或下暴雨,成虫羽化和产卵量剧减,为害也减轻。成虫有趋光性,喜傍晚在豆地成团飞舞,产卵有选择性,喜在绿色、大型、嫩荚、荚上多毛的品种上产卵。大豆品种不同,被害程度也不同。
初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个别可达24小时以上。入荚的幼虫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正值大豆成熟时,幼虫逐渐脱荚入土作茧越冬。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央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
成虫出土后由越冬场所逐渐飞往豆田,飞翔力不强。上午多潜伏在豆叶背面或荚秆上,受惊时才作短促飞翔。